編者按:今年是中國共青團成立100週年。爲弘揚廈門市各行各業的優秀青年典型,福建省重點新聞網站東南網刊登了《在湖裏,奮鬥的青春最閃耀》系列專題報道。作爲“福建省青年創業獎——十大最具潛力青年創業新人”以及“廈門市青年創業人才”,廈門EMC全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鍾鬆杏應邀受訪。5月2日,東南網刊登了《“在湖裏,奮鬥的青春最閃耀”系列——鍾鬆杏:以科技的力量融入城市建設》文章。今天官微全文刊發,以饗讀者。

2022年5月2日,東南網刊登鍾鬆杏董事長專訪。
平臺依附在建築豎向結構上,隨着結構施工而逐層上升,這是廈門EMC全站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EMC全站”)的核心產品,可以幫助工地實現高效、環保、安全,同時減少人力成本。這項事業讓鍾鬆杏頗爲自豪,作爲公司董事長,從2014年公司創辦以來,他與團隊一同攻克技術難點,八年間,產品迭代至第七代。公司獲評“2021年度廈門市科學技術進步獎”,他也被授予廈門市第五批“青年創業人才”、第八屆“福建青年創業獎”“十大最具潛力青年創業新人”等稱號。

“那個塔吊後面的樓,用的就是我們的設備,上面有我們EMC全站的LOGO(標誌)。”鍾鬆杏的辦公室,可以看到正在崛起的湖裏東部新城。他頗爲驕傲地表示,在湖裏有不少在建的項目都有EMC全站的平臺和技術在做支持。父親早年從事建築施工承包,鍾鬆杏從小就在建築工地長大。無數的樓房拔地而起,背後是無數的辛勞。在鍾鬆杏看來,中國建築業總規模位居世界前列,但相較於其他行業的智能化水平,“工地普遍存在資源能耗高、安全保障少、環境污染等問題。此外工地用工老齡化的問題也出現了,你很難想象在這個行業,依然還是以這樣較爲粗放的方式進行作業。”鍾鬆杏說。大學畢業後鍾鬆杏出國留學,因爲在工地長大的緣故,他路過建築工地時,總下意識地多看一眼,回國後他也與朋友參與工程項目的建設,通過自動化、智能化改變建築行業痛點的想法,在心裏也慢慢生根。2014年,廈門EMC全站科技有限公司在廈門湖裏“定居”,開始朝着這個方向勇往直前。經過兩年時間對專項技術領域的研究、學習和不斷的實踐,EMC全站的第一代智能附着式作業安全防護平臺在2016年面世。湖裏區的一個在建項目選擇採用了該平臺。當年9月,颱風“莫蘭蒂”正面登陸廈門,彼時不少工地的腳手架都被吹得七零八落。鍾鬆杏到項目建設工地看到,他們的智能附着式作業安全防護平臺依然完好無損。隨後,這個平臺也被廈門市在建築新技術新工藝的推廣會上推廣。數據顯示,智能防護平臺相較於傳統的腳手架,在安全性能上實現了90%以上的提升。如今,作爲公司的核心產品,智能附着式作業安全防護平臺已經發展至第七代,已申請並授權專利數百項,並在國內外多個城市推廣應用。

兩年前,鍾鬆杏曾立下一個目標——未來三到五年內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五個產品服務基地,每個產品服務基地將覆蓋半徑500-800公裏。“現在我們在漳州長泰、泉州以及安徽蕪湖都已經有產品基地。”鍾鬆杏說,接下來,他們還將在廈門也建立一個集研發、生產於一體的核心部件研發基地,進一步進行產品的優化升級。讓EMC全站在智能防護平臺上開發出更多延伸功能,這是鍾鬆杏一直積極推動的工作。“比如在工地上,我希望能夠實現更深層次的操作,運用前沿的物聯網、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,整合模板、塗料、預製件拼裝等工藝,實現智能防護平臺升級爲智能建造平臺。”鍾鬆杏表示,這個產品將全面替代現有的建築施工現場的高強度體力勞動,讓項目施工現場更安全、高效、環保。此外,鍾鬆杏和團隊也將目光投向更遠的地方。他們發現目前國內在建築拆除上存在技術空白,在團隊的攻堅下,國內首創智能拆樓裝備“緩降拆樓機”也已完成該產品階段性知識產權申報和保護,同時主體框架的技術實施開發路線設計完成。智能建造領域求賢若渴。鍾鬆杏也大力推動公司人才引進。而針對更多業務素質的培訓也在同步進行中。“我們現在組建了一個內訓師團隊,針對技術、生產、業務、商務等內容進行專業化培訓。”鍾鬆杏表示,培育的人才就是公司科技、業務攻關的中堅力量,在廈門湖裏這片熱土上耕耘,也從這裏走向更多地方,服務更多項目。